人生一世有很多的不经意及曲折,也有很多难以忘怀的往事。在即将结束煤矿职业生涯的时候,我就谈谈我来平朔之前与煤炭结缘的那些陈年往事吧。
(1)
1981年9月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考上了中国矿业学院自动化工程系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当年,我并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煤炭行业院校,而是因为不经意的选择而逐步爱上了煤炭事业及煤炭信息化。一次选择,一生无悔,于是当年我就是在稀里糊涂的选择中进入煤炭行业,从而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煤炭人,并开始了自己的“煤炭人生”。
当年,我填写高考志愿无意识地将第一志愿临时改成了中国矿业学院,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到手以后我立刻傻眼了,原本以为校址在北京的中国矿业学院却“变成了”徐州校区。到徐州入学以后,才发现徐州校区正在建设,整个校区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学习生活基础设施很差。当时图书馆尚在建设,我们上课需要到附属中学楼去上课。在临时大合班教室中上课时麻雀还在头顶飞来飞去,有的同学头上还时常被拉有鸟屎。而等矿院建好时我们也就毕业了。另外,徐州当时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城市,比起大城市及知名大学来,矿院的学习研究条件及氛围都差得多,而这对我们开阔眼界及专业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虽然当时学习条件不大好,但我却不敢泄气。原本一个农村娃能考上大学已属万幸,学校只是一个暂居之地,条件好坏无必计较,而四年以后的毕业参加工作的广阔前景则很令人期待。
回顾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我所学的专业与我后来的研究兴趣完全高度契合,这是我“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研发工作”的必要基础,也是我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更是我煤炭人生的重要财富。1981年我高考志愿报考计算机专业的最初原因其实很奇巧。在高中学习期间,我曾经接触到了同班同学父亲的“电子计算机(其实就是电子计算器)”,因而对计算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在高考志愿所报的学校中都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当时的计算机专业远没有现在名声显赫,很多人都不知道未来计算机专业能干些什么,记得由于存在毕业分配问题,中国矿院竟然在1982年计算机专业停止招生一年。可有谁曾想到:尽管当时计算机技术在煤炭企业看似不行,但后来的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it行业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计算机人员也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生力军。
在中国矿院四年的学习生活波澜不惊。我曾担任过生活班委,获得过“五讲四美”好学生奖励,有幸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其间大多数时间都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看了不少闲书。我家当时的经济条件较差,好在当时国家每个月给发18元的助学金,这才让我能够维持学业。那时生活很平凡,学习还算刻苦,对未来也没有多大的期许,只是想尽快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父母的负担。
由于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不是采煤等相关专业,因而当年我就没有怎么上煤矿、下矿井,只是在1982年上大一下半学期学习《采煤概论》课程以后,曾经到徐州矿务局权台煤矿下井参观过,当时亲眼见证了炮采工作面艰苦落后的生产条件。后来在大四时,在平顶山一矿做毕业设计下井时才真正见识了先进综采生产工艺及设备。
(2)
1985年3—6月,我大学毕业设计课题是与老师及同学一起参与平顶山一矿“平顶山一矿管理信息系统(m**)”的研发设计。当时在平顶山一矿现场搞研发的有年轻的指导教师——玉树临风的夏阳(***学毕业)、高大威猛的吴立明(东北工学院毕业),学生则主要有张秀英(女)、朱京岩(女)、孟宪银、以及我本人。
该m**项目其实从前一届毕业生就开始规划设计实施了,主要包括:会计帐务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材料及备件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在此m**项目中我与同学具体负责“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及综采备件(含密封件)管理系统”开发设计工作。通过业务调研、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就开始了复杂的软件开发工作。
当时,平顶山一矿只有两台微机,还被当成宝贝一样专门放在安装有空调、装修讲究的计算机室里,进门必须换拖鞋。白天这仅有两台微机由矿方业务人员学习使用,而我们搞软件开发则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因此我们当时通宵不睡觉搞编程是经常的事儿。那时候,平顶山一矿虽然被列为煤炭部样板矿,但根本不可能有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是委派三个学员(静姐、小潘等)到位于徐州市的中国矿院上过一段时间的微机培训班。
在那个年代里,社会上还没有计算机专业服务公司,平顶山一矿的微机出现故障时,竟然还将整机拿到徐州中国矿院来修理。记得毕业设计期间,我们在从徐州去平顶山一矿的火车上,与我们同行的平顶山一矿来矿院修微机的人员小潘执意不让列车员检查微机包装箱,并声称“这是宝贵的计算机,你整个车厢也比不上它贵重”,当时我们听了既可笑又伤感。而这就是当时我们现代化样板煤矿人员认知水平。
在m**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煤矿机电设备及其备件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当时平顶山一矿的荣矿长、孙总工(孙国振)对该m**项目很重视,我们被特意安排在矿招待所最好的房间居住,在招待所食堂的雅间里免费就餐。在毕业设计期间,我们还与矿领导相互讨论,并一起下井到综采工作面进行业务需求调研。
当时,焦作矿院还有几个师生在做一些矿井下设备自控方面的项目。而平顶山一矿调度室中的8个“电视监控屏”,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大墙面板上掏了8个电视屏幕大小的窟窿、再安装上贴有井下工作面及设备画面的玻璃框,玻璃后面再打上多个荧光灯管儿,用固定照片画面来展示标准化现代样板矿井的风采。
(3)
平顶山一矿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规划设计的第一座大型煤矿,也是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及规划建设的“十大矿区之一”。平顶山一矿1957年12月动工兴建,1959年投产。1957年3月平顶山建市,同年11月平顶山矿务局成立。曾经被誉为“中原第一矿”的平顶山一矿离市区很近,当年平顶山矿务局在平顶山市的地位就像我们平朔在朔州市的地位一样。平顶山市还是一座典型的“以山命名、因煤而建、靠煤而兴”的煤炭城市。
有传说,平顶山市区北面的平顶山古代时非常高`,来往行人翻山越岒,非常不便,有一天一个大力士在此经过,拿出一把大斧把山削平,所以平顶山其实就是用斧子削平的。在毕业设计期间,我们师生几个还结伴去爬平顶山,爬上山顶才真正地理解了“平顶山”名字的含义,平顶山山顶面积很大且平坦如削,蔚为壮观!当时山顶荒芜一片,据说后来平顶山上还修建了山顶花园,成了广大市民及矿工的休闲的好去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煤矿普遍还很落后。当时原煤年产量能上百万吨,就算是大型矿井了。平顶山一矿虽然被列为样板煤矿,但矿工及家属的工作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艰苦。一眼望去整个矿区与矿工的穿着一样显得破烂不堪。当时有人这样形容矿工们:“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挖炭的”,而这也正是当时煤矿工人的真实写照。
当时平顶山一矿大约两万职工,如果算上家属和子女应该有五六万人。可是可供大家娱乐的活动场所只有一个电影院,经常放映的大多是过期的老影片或港台录像片。电影院门前广场是最红火的地方,休班的矿工们围圈儿坐着、抽烟喝酒、打着**、吹着**、说着**笑话,无聊地盯着过往的“美女”,并不时打着口哨瞎起哄。有时,广场上还来些耍猴儿卖艺的、舞拳弄棍玩杂技的民间艺人,他们敲着锣鼓,*着浓烈的河南口音的方言,引来很多人围观、鼓掌、叫好……总之,当时整个煤矿看上去让人倍感凄凉。
在没有安排上机的白天时间里,当时我们几个实习生总是在矿上四处流窜,或是到矿党办去刻意“邂逅”那位漂亮的**事,或是到附近农村去买便宜的松花蛋吃,或是到矿区偏僻角落去探访矿工们的生活。在矿工临时蜗居的“地窨子”集聚地,我们见证了矿工悲惨的生活居住条件,也看到了女家属“先脱掉汗衫、然后光着上身打架”的壮烈场面。
针对煤矿物资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当时煤炭部高扬文部长在改善矿工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创办了矿工自己的报纸《中国煤炭报》、组建成立了“矿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及“煤矿文化基金会”、强化了中国煤矿文联及煤矿文工团建设、为100多万矿工家属办理了农转非户口。通过煤炭系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后来全煤系统的文化生活开展的开展有声有色,矿工们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煤矿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
那是一个重视人才、崇尚知识的年代。当时煤矿的条件是很艰苦乏味的,平顶山一矿孙总工为了吸引我们毕业后到平顶山工作,总是热情地介绍平顶山一矿的工作条件、用人政策及发展前景。为了打消我们的后顾之忧,他还介绍说:我们很多女孩子都是当年来自东北员工的后代,她们身材高挑、性格开朗、聪明贤惠、勤俭能干,总之找对象不存在任何问题。
当时平顶山一矿的大学毕业生还极少,基本上是中专生“挑大梁”。在毕业设计期间我们还结识了北京煤校毕业的宿志军等人,他们富有朝气,在矿上绝对属于管理业务及技术骨干。后来在1992年中国煤炭协会举办的平朔计算机应用现场交流会上,我作为东道主还接待了前来参会的宿志军一行。
平顶山一矿当时的机关科室的工作人员、招待所的服务员对我们非常敬重,我们确实也享受到了“天子骄子”的美誉。当年,计算机还是很神秘的东西,记得招待所服务员为了看看计算机到底是啥样子,还刻意与我们套近乎并偷偷到机房参观了计算机。当她们看到我们所拿的5英寸磁盘时,还好奇地问磁盘能不能像录音磁带那样存放歌曲。当时的计算机还没有多媒体数字音频/视频功能,而歌曲也没有实现数字化,因而磁盘中自然也就不可能存放歌曲了。记得我当时的回答很是郑重——“现在不能,但未来肯定能,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在做企业管理咨询工作时,每当遇到别人问到“能不能”问题、而且无法准确回答时,我的经典回答一律是“未来肯定能,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5)
在平顶山一矿搞毕业设计过程中,我的同学张秀英、孟宪银之间还孕育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姻缘。毕业时张秀英、孟宪银也很荣幸地同时分配到了重庆市。张秀英分配到了重庆煤校(后来又被挖到其他高校任教)、孟宪银则分配到了重庆煤矿设计院。具有典型东北“大姐大”风范的张秀英的老家是黑龙江漠河,而与我同宿舍高大帅气的孟宪银老家则是江苏沛县。
在张秀英、孟宪银谈恋爱期间,最初我毫无察觉,当时还不识趣地总与人家俩在一起玩耍,甚至在城里看演出时还坐在人家两人之间。直到已有男友的女同学朱京岩提醒我时,我还不以为然,总感觉马上就毕业各奔东西了,这俩人谈恋爱不大可能吧。后来在1997年5月我还到重庆去看望了这两位临近毕业才相恋的老同学,他们生有一子,生活非常幸福美满。直到现在孟宪银还一直是我们班男生“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与我同组的朱京岩同学是个很爽气的北京大妞儿,据说现在旅居北欧的瑞典。平常在学校里,我们男女同学很少接触,但在平顶山搞毕业设计时,我们相互之间才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而这正如朱京岩在我毕业留言册上的赠言——“平顶山一月,胜翟山四年”(翟山是中国矿院在徐州市的所在地)。
当年,在平顶山一矿现场设计时,我们几个人来来去去,其实大家共同在平顶山搞设计的日子也就一个多月。在相聚期间,大家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在闲暇时间我们还打着阳伞步行到平顶山市区或周边去玩,记得当时我们在平顶山市剧场里(选煤设计院附近),我们还看过一场上海艺术团的歌舞表演,欣赏到了著名歌手张行演唱得《迟到》等港台流行歌曲。另外,我们几个同学还一起到洛阳游玩,在洛阳王城公园举办的“牡丹节”欣赏到了雍容富贵的各式牡丹,并留下不少珍贵的合影。
(6)
在多年的煤炭企业信息化研发实践中,我涉猎的管理业务领域很广,既专注于研究it技术实现方式,更注重企业集成管理创新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其中,我对基于消耗的物料需求计划、mro库存计划控制模式非常感兴趣,而这些兴趣最初就始于平顶山一矿毕业设计的那段日子吧。
在平顶山一矿毕业设计时,记得当时矿备件供应科有位爱好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对我说:库存管理的基本业务是收发存台帐人工处理,但备品备件需求计划及采购计划编制及执行跟踪则是备件供应科业务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关注机电设备及其备件材料库存管理的同时,非常关注备件需求计划模型及相关编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当时,我还不可能接触到后来所盛行的mrp-ii、erp等管理理念及软件,更没有听说过经典制造业的mrp展开原理。通过研究设计煤矿生产及维修备品备件计划软件,我实现了基于消耗的备品备件计划方法,为后来全面深入研究“基于消耗的mro物料需求计划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我还就将“经济采购批量(eoq)计算”等的数学模型及算法巧妙地应用到库存自动补充参数的测算软件中(算法虽好找,但基础数据难以确保),确保了库存自动补充软件的运行效果,从而提高了物资采购的计划性及准确率。
当时在应用“经济批量订货(eoq)”理论及其计算公式时,我还利用《计算数学》课程中的叠代方法,自行开发了含有“开平方”计算公式的子程序,巧妙地解决了当时计算机编程语言没有“开平方函数”的弊病。另外,我还通过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及方法,开发了备件消耗预测软件,即:利用先前12个月的消耗量数据自动计算预测出下一期的消耗量及采购量。而这些在实际应用及毕业设计汇报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针对“基于消耗的mro物料需求计划模型”的研究中,以上预测方式只是其中一种技术方式,任何预测方式都不可能完全准确,但这起码是采购计划及审查确认的重要依据。当然,基于消耗的mrp计划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基于时段的传统年度、季度及月度计划方式;基于消耗前各期消耗量的预测方式;基于库存补充参数的订货方式等等。
多年来,我的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研发工作实践表明: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物料的消耗属性综合采用国内外所有可行的物料需求计划方式,将各种原理及相关经验参数融入到物料需求计划的测算制定软件中,从而最大程度上让计算机系统自动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并把物料需求计划预设在系统中来跟踪控制计划执行情况,最终达到提高计划工作效率、降低计划人员及审查人员的工作量的管控目标。
(7)
多年来,我总是习惯于在枯燥的企业信息化研发工作中苦中作乐,在工作之余的“换脑休息”中,我还编撰了不少与专业相关的笑话段子。当年在平顶山一矿搞设备管理软件的一些趣事,我就演绎成了一些段子,例如:2003年我将自己编写的笑话《关于设备跟踪软件的趣事(1985年)》就发布在amt网站的eam管理论坛上。这段以平顶山一矿为背景的笑话段子具体情节是这样的:
1985年,我们在平顶山某个煤矿为其做“设备管理”软件。该矿那时经常发生井下有些设备流转位置寻找困难的事情,因此矿方要求我们做个查询软件将这些设备跟踪起来。我们开发好设备跟踪程序以后,要求每天下班时相关人员必须把设备及其准确位置情况报到设备科,然后再将其输入到计算机里,以便随时查询。设备查询软件刚开始应用时,效果不错,可用着用着,就出现问题了。
一天,我们正与矿领导在一起吃早餐,设备科一位技术员前来反映:他们每天准时将设备移动位置报表送到设备科,但“设备跟踪”软件总不好使,在计算机中总是查不到这些设备所在准确位置。矿领导就专问我们咋回事。当时,我们想:其原因可能是设备科的人没有及时将设备移动情况输入计算**。因此,我们就给矿领导做了一个比喻:一边往桌上盛豆浆的大盆里加糖,一边喝着自己碗里的豆浆,一边又自言自语道:加了这麽多的糖,豆浆咋还是原来味呀?矿领导看后,顿时把技术员训了一通:你们是不是又没有把设备移动情况及时输入计算机?以上虽然是笑话,但却反映出设备台账管理与现场设备流转变更信息及时更新的重要性。
多年来,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业务中,我针对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方面的问题,还总喜欢拿当年在平顶山的事例来说事论事儿。例如:1985年在平顶山一矿综采备件管理及密封件仓库中,有个仓库管理员叫高明。他是一个工亡职工在唐山**中幸存的孤儿,他与腿有残疾、没有工作的妻子养了一条大狼狗,并住在综采备件仓库大院,日夜守在仓库为生产服务,几乎不分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高明虽是眼睛高度近视,但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在他所管的库区干净整齐。他在发料收货时几乎不让闲杂人员进入库房,发料收货时及时调整显示相关备件库存量的“小转盘”,以确保在发料收货时及时进行盘点。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被人誉为“一口清”,各类备件的库存信息不用翻账本、几乎张口就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高明却在仓库管理中想了很多实用办法。
1985年5月,我们中国矿院师生还配合平顶山一矿接待了到平顶山一矿参观的美国煤矿代表团,并浏览了他们的cmms(计算机化的维修管理系统,类似于现在的eam)软件演示版本。当时看了美国人的应用软件,我才深深感到我们在微机上软件开发的不足之处,从此对国内外煤矿的计算机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而这也就转化成为了我终身献身煤炭信息化的信心及不懈动力。
“好奇害死猫”,美国人究竟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煤矿企业管理的呢?于是,我就带着好奇心理在1985年毕业分配时坚决要求到中美合作经营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作,后来在平朔也就逐步走上了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及集成管理信息化咨询这条“不归路”。
(8)
说起分配到平朔工作来,我在毕业前夕还有一段趣事呢。那是1985年4月1日,我同宿舍同学王申科神秘地告诉我,学三楼323宿舍有个人认识你三哥。于是我就不假思索地赶紧去找此人,其结果当然找不到此人了,因为当时是王申科在愚人节搞的“恶作剧”。不过,在该宿舍我却凑巧结识了正在上研究生的山西平鲁籍的郝贵同学。
由于平朔正好位于郝贵的家乡山西平鲁界内,我就向他了解了平朔的相关情况。后来郝贵还带我认识了正在中国矿院接受会计培训的平朔计算机专业人员柯亮、梁国钧。通过全面了解平朔建设及发展情况,1985年7月我就被分配到了平朔安太堡矿,并与柯亮、梁国钧成为了财务部同事。由此想来,我当年能到平朔工作是不是老天爷刻意“愚弄”的结果呢?!
依照我所学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原本想毕业应该被分配到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工作。最初得知我毕业分配到位于山西平鲁的平朔煤矿时,我的家人及亲属、邻居很为我感到沮丧。为此,我的家人还积极寻找各种人际关系,为我在老家临汾市同时联系了三家接收单位——山西师范学院、临汾钢铁公司、以及正在筹备的临汾工商银行。当时这几家“备胎”单位很急缺计算机技术人才。然而,在当年国家毕业包分配的年代,每个毕业生都是**的“一块砖”,国家把你往哪儿搬,我们就得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在家里呆了一个月以后,就赶紧到平朔报到了。
当时人们对煤矿存有很大偏见和歧视。很多人认为:在煤矿工作是很危险及不幸的,在煤矿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犯或者弱势群体。的确,很多煤矿是地下作业,随时都有顶板、水、火、**、粉尘等不稳定因素,安全环境和其它行业比较起来严竣得多。因此,煤矿在一定意义上就等同于死亡,在地面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井下特殊环境里可能都是严重问题。但好在我分配到的中美合资的平朔是露天煤矿,因而亲属们才有了一丝安慰。
据说:1901年冬天,当时在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南京矿路学堂中,有位学习采矿的江南青年,他与其23名同学一起到南京附近的青龙山煤矿下井挖煤。在煤矿他亲身体验了13天的实习生活,亲眼目睹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悲惨生活。因而在次年3月毕业后,他就果断地放弃了挖煤这一行当,去了日本转学了医学,然后医没学多长时间,他最终就搞起了文学创作,并就此一举成名。而他就是后来我国大名鼎鼎的文学巨匠——鲁迅。于是,当时面对煤矿工作,我就天真地在想,既然鲁迅能弃煤从文,那我为啥就不能跳到别的行业去搞计算机专业呢?
1985年8月13日,我到“中国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报到以后,被平朔公司党委组织部安排到中美合作经营安太堡矿财务部工作从事计算机工作。当时,我对平朔“虽有十分的敬,却只有五分的爱”,我最初的想法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大学毕业分配到了煤矿,那就先在煤矿干着,就算再不容易也要首先坚持一段时间,万一实在不行的话,再调回临汾市工作也不晚。但来到平朔以后我就被中外合作创新的恢弘气势所感染,很快就由最初对平朔的“三心二意”变成后来的“死心塌地”。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最初来平朔报到的情景:当年,我的毕业派遣证上的报到地址是“大同矿务局第一招待所(平朔留守处)”。由于当时通讯条件不方便,我到平朔报到之前无法提前与平朔方面取得联系,也不知道在大同火车站有没有平朔接待人员。记得当时我从临汾坐了一晚上火车以后,于8月13日早上到达大同火车站,然后又自行坐上公共汽车来到了大同矿务局一招。
当时一位姓陈的阿姨接待了我,她热情地给我张罗着吃喝,并告知我其实应该到位于朔县平朔公司去报到。当了解到当天没有大同到朔州办事的车辆以后,她又安排司机将我送到大同火车站,并让其帮助我从托运处领出行李,再办理了转发朔县的托运手续。事后,我才从送站的司机师傅口中得知:早上接待我吃喝的陈姓阿姨竟然是当时平朔公司总经理陈日新的夫人陈桂兰。
当天下午我在朔县火车站下车以后,在平朔工作的大同技校毕业生刘金成、刘泉、李建忠等人的帮助下,我将托运的行李搬上了平朔的通勤车就来到了平朔生活区。在当时的平朔小白楼(办公楼)组织部长薛福斌、组织干事吕子奇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为我办理了入职及住宿相关手续。我当时被临时安排居住在平朔二区140别墅招待所,后来才转入单身公寓c座1010室。那时平朔生活区不大,没过两天所有环境我全都熟悉了。自此,我在平朔学习工作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一晃来到平朔已经紧张忙碌了34年,如今的我即将从为之奋斗一生的平朔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第一次来平朔报到的情景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永远都忘不了当年那些给予我帮助的热心人们。多年来,我既有研发成功的喜悦,也有工作受阻的沮丧;既有业界称道的业绩,也有被人甩锅的倒霉事儿。但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感恩平朔,正是平朔给予了我研发的**及实践基地,使我取得了不俗业绩及研究成就。
来时风华正茂,去时已生华发。而今我的煤矿职业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谨以此文致敬我曾经逝去的青春年华,致敬我绚丽多彩的煤炭人生。
(吕延斌 2019年3月)
河南商务中等职业学校有什么专业?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吗?考研复试不过可以调剂吗知乎推荐 考研调剂在复试前还是复试后成都市女子职高2024招生简介(成都市女子职高2024招生简介图片)梅州艺术学校招生专业有哪些?有音乐专业吗?宁波最好的职业学校前十排名,宁波电子商务学校广东现代信息技工学校是全日制吗-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青岛西海岸航海职业学校怎样_青岛市黄岛区西海岸航海职业学校大专中医骨伤专业就业好不好_中医骨伤专业就业岗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