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怎么样?”“还可以,在创业,做教育。”屋内的气氛一下子有点尴尬。虽然竭力隐藏,但所有人看着我的目光里都透着一种遗憾。
他们大多都有了一份金融或者咨询行业的工作。他们的反应不让我意外。毕竟我读了一个很好的美国商学院,金融和咨询的工作其实已经近在咫尺。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而我,却傻乎乎地放弃了。
“挺好的,以后照样有出息!”一些人试图“安慰我”,但我能看出他们的言不由衷。这就是最近发生在我同学聚会上的真实场景。
#0 1#名校的金融咨询之风
不知不觉,在美国名校毕业的就业方向,金融和咨询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高盛、麦肯锡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梦想。
我有个朋友jenny,美国top30名校毕业。毕业之后,她特意搬到了纽约,只为寻找一份华尔街的金融类工作,jenny告诉我,自己其实不喜欢金融,本科学的是艺术史。但是,她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最好的职业道路。
潜移默化之下,jenny自己也认为,只有踏入金融界,自己的名校文凭才不会被“浪费”。jenny家境很好,不存在经济上的担忧。但是,甚至jenny的父母都觉得女儿应该去个华尔街“镀镀金”。jenny就这样为了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四处奔波。
很多美国大学的学生都会拼尽全力争取进入金融或者咨询机构。使得名校中的peer press**e更大,因为这些学生一般对于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很多学生把进入金融和咨询领域视为登上人生巅峰的最佳机会。只要进入一个**的金融或者咨询公司并且工作几年,就可以为他们提供非常稳定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在这种**的影响下,每年金融和咨询公司的招聘会上几乎都人满为患。
如果名校毕业生不去做金融或者咨询,会在名校圈子中压力重重,因为那些看似最优秀的同学,基本都会进入顶尖的咨询或者金融公司,成为所有人努力的目标。他们的职业选择无形中成为了大家定义成功的标准。
这导致了我那些在500强或者国企工作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在金融或咨询的同学面前过多去谈论自己的工作。“没关系,反正以后会读个mba。”这是我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后未能找到**金融或咨询公司工作的解释。这种解释非常有必要。因为,如果不解释,基本就会被默认为是个失败者。
这种压力在中国名校留学生的圈子中更为严重。因为美国许多职业道路,中国留学生是很难走下去的。
根据统计,美国名校学生毕业后,有6种选择是最常见的:金融,咨询,法学院,医学院,“为美国而教”和研究生。
其中,医学院基本不录取中国学生;法学院要求的语言能力太高;“为美国而教”不招收国际生。因此,职业选择的局限性导致了中国留学生对于金融和咨询工作的需求水涨船高。
研究生则成为了没有进入理想金融或者咨询公司的中国留学生的第二次机会。他们认为,一个研究生文凭,可以让他们重新挑战金融或者咨询的工作。
最近,越来越多硅谷的科技公司抱怨,高级劳动力几乎全被华尔街抢走了。
咨询公司和金融公司对于人才可谓是来者不拒。只要你在一个顶尖的学校,并且有着拔尖的成绩,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你就是金融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全力争取的劳动力。甚至很多学习理工科的人才,也会被咨询和金融公司“横刀**”。
因此,当金融和咨询成为主流,其他没有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将会成为不受尊敬的“少数群体”,甚至承受非常大的舆论和社交压力。
“alice去做画家干什么?她不是进了高盛吗?她太愚蠢了,投行比这牛多了!”“ben投行都没进。现在只能去500强混日子,注定没出息!”这样的论调在我周围经常听到,仿佛咨询和金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
#0 2#背后的原因
金融和咨询工作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很多大学生对于金融和咨询工作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劳动局提供数据,管理咨询从业者平均可以得到9万美金工资,金融分析师平均可以得到9万1千美金工资。
传说中薪资很高的电脑工程师平均也只有8万美金工资。待遇较好的注册护士也只有7万美金年薪。相比普通职业,比如小学老师的5万6美金,金融和咨询能提供的经济待遇确实高出不少。
即使在麻省这样的理工科强校,每年都会有20%左右的学生进入金融和咨询行业。这说明了金融和咨询行业即使对于stem专业的人才都有着异常的吸引力。
金融和咨询工作同样象征着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一个人经历了重重选拔,最后成功进入了最精英的圈子,成为了名校学生的“二次筛选”。在经过了残酷的大学录取竞争之后,名校学生还必须经过金融和咨询招聘的洗礼,才可以进入真正所谓的“精英圈子”。
金融和咨询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也是这些公司长期经营的结果。在招聘会上,他们告诉学生们:出差全是住在五星级酒店,出差累积的航空公司里程都可以环游世界了……
最后,再让这些学生曾经的校友们来为公司摇旗呐喊,一锤定音。这些公司们不断向学生们传递着一个信息:金融和咨询是最稳定和保险的一条路,这条路可以让刚毕业的学生就名利双收。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许多名校毕业生难以坚持自己最初的职业追求和梦想。
#0 3#围城
外面的人挤破头皮想进去,但里面的人都渴望出去。
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办公室政治是金融和咨询从业者最大的两个抱怨。在金字塔最顶尖的人,不少人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很多人把金融和咨询公司当成职业跳板,为之后进入其他企业的管理层打好基础。因此,每年金融和咨询公司都会流失大量的劳动力,致使他们不得不在各大名校寻找新鲜血液来弥补空缺。
金融和咨询公司也有留住人才的策略。他们会给员工不断升职加薪。所以,很多人还是咬牙坚持了。然而,坚持的时间越长,退出的机会成本也越高。
比如说,一个**投行的董事总经理辞职,他会直接丧失千万收入以及社会地位。这也是很多投行高层其实并不愿意离职的原因。
更多的员工其实是在工作的前五年中离开的。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loss aversion”,指的是相比盈利,人们会对损失更加敏感。因此,很多金融和咨询从业者都不愿意接受退出所丧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导致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即使对于工作不满,但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
#0 4#不随逐流的人
还是有一大批人没有随波逐流。“耶鲁村官”秦玥飞就是一个例子。一个耶鲁的毕业生为了自己改善大农村现状的理想,投身农村。
再说说我自己,从商学院毕业之后,放弃了华尔街,回国创办留学机构。我的一位好友也放弃了投行的工作,在上海开了一个职业培训机构。用自己进入投行的经验来帮助更多渴望进入投行的留学生。
他们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情,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这种坚持是值得钦佩的。美国教育的精髓不就是让学生可以坚持自我,寻找自我吗?如果高等教育局限了自己的选择,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名校毕业的追梦者,其实都有着更多承受失败的资本。“如果生活只能苟且,何谈诗和远方?”我问了问我自己,如果毫无退路,我是否还会做同样的选择?我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很明确的答案。
金融和咨询的热度在名校圈中也许还会持续下去。但是,追求其他的职业道路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只要问心无愧,过着自己想过的人生,又何苦在乎别人的眼光?
都江堰市技工学校康复保健专业介绍拧成一股绳, 合力推进长沙航天学校发展井冈山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介绍四川2024哪个铁路学校最好小学毕业可以参加自考吗(小学毕业可以参加自考吗北京)余姚姚江旅游学校招生,余姚市姚江旅游学校国防班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拟录取名单贵阳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专业_2024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专业